It means "can't stand it". 頂 ding in Cantonese means "to stand against" - 究竟係「冇得頂」定「定唔順」定「頂唔泡」呢?

Thursday, November 10, 2011

區議會選舉2011

這次區選,絕對是泛民一個絕佳機遇:今年區選的投票率比上屆更高,每一個投票的人,都是一人一票選代表的民主制度支持者。過程中,有接觸各候選人或其政黨工作的機會,亦可能經歷「被拉票」,候選人親身向你求支持,以及真的有選擇權的意識。這次有建制派總動員,為你宣傳這個過程,為你向令每一個對政治冷感的人,或從未經歷此政治權利的新移民推介,甚至令他們真的出力投票,令他們有這個意識:每一個「官」,都可以勝利,或者失敗,只在乎「我」的一張珍貴的選票。

建制派己做了最難的事,泛民只需把這個過程放大,令大家憧憬:這個經歷,可以複製,成為選出香港全體立法會議員,以及行政長官的機制!

事實上,說這次區議會選舉是公投,證明香港市民支持普選,絕不為過。

建制派(或其背後的統戰部),掌握政治制度的能力從來都比泛民高明。今次區議會選舉,他們進行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員力量,主要因為今屆的區議員,擁有前所未有的政治力量:選特首,亦可選出「超級區議員」,為一向選民基礎狹窄的功能組別帶入更多市民意見。坦白說,這些新的政治力量,得來不易,是由五區公投給政府壓力之下帶來的讓步,原本可以為下屆議會帶入更多市民聲音,令泛民有更多力量,於議政時爭取更多。可惜,泛民失利,令日後爭取雙普選的路,添上隱憂。

這次泛民失利的其中一個關鍵,是大眾對於用不同方法爭取普選的觀感有好大差異:有人不滿民主黨竟然會同政府「有計傾」,有人對人民力量或者社民連的議員,用直接的行動或者粗口議政非常不滿。曾經有人以為,有所謂的光譜,不同的方法,可以吸引不同的人支持同一個理念:「爭取普選」,令泛民力量可以壯大。如果有正確的策略,有正確的執行當然可能,但現實是,這變成泛民互相指責的原因,亦令市民無所適從,心灰意冷。

有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,這過程不過是老生常談,甚至「十個去救火的少年」都寫過。建制派以及中共這些擁有豐富政治鬥爭經驗的人,相信一早預視,並知道只需做一些小動作,必令泛民分裂,自己甚至不用太黑。


另一個關鍵,是泛民一直欠缺策略,或說是「手段」。這聽上去很黑暗,很污糟,是的。選舉策略,真的不是只商業上的公關,你單看看建制派的種種正反面的政治宣傳(propaganda)同文案(copy right),全部謬論可以寫成真理,而且一時看來難以找到破綻,難以即時反駁;反觀泛民,可能始終「讀番書」的居多,道理雖然在他們一邊,即使當中最能言善綻辯的成員,卻往往詞不達意,長篇大論,高深難明,未能打動市民。

泛民諸人,有時不是不像明朝的東林黨,實在太過清高。維基百科上有評論「東林諸人,多數是知直不知曲的君子,對個人聲名之看重甚於國家利益,爭意氣而不爭是非」,你說,寫的是誰?

看看這寫2007寫下的報導「什麼人訪問什麼人:區選無間道」,讀起來有人會認為好恐怖,太過有組織,不過這可能是正確的手段。讀「明朝那些事兒」時,我也很糾結,拉倒巨奸嚴嵩的徐階,未掌權前用的手段也很可怕,甚至向嚴嵩獻諛,但其他正直的官員,一般只能直斥權貴之非,未得到效果前,已先身亡,又有何用?但運用那些手段,又跟巨奸有何分別?

就像剛剛梁家傑發言,談外傭及入境條例,已迅速被評「轉駄」「不要公義」「政治是骯髒的」。唉,我不懂評論,也不知道最佳策略應是什麼。我知道達到目的很重要(普選),但也知道Due process也很重要。再者,可能大多數人,都寧願泛民眾人,忠忠直直,清清白白,不會耍手段,不會說動聽漂亮的說話,然後,某一天,能夠為我們爭取到雙普選。

No comments: